邵世荣,男,1984年12月被分配到江陵县人民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三湖人民法庭庭长,2007年8月调至民事审判第二庭工作。作为一名普通法官,邵世荣同志以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对当事人的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和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事民事审判工作29年来,他主审各类民事案件4300余件,无一件超审限、无一件缠诉缠访、无一件冤假错案。连续三年被本单位评为“办案能手”,2011年被市中院评为“全市优秀法官”、2012年又被市中院评为先进个人。
心怀大局 用无私与奉献挥洒青春热血
邵世荣是土生土长的三湖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地道的农民子弟。也许是因为长期工作在基层,总和农民打交道,让他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柔弱书生气息,相反他性格耿直、为人仗义,能吃苦耐劳。1984年,年仅21岁的他服从组织安排,被分配到三湖人民法庭工作,从此走上民事审判工作岗位,一干就是近30年。刚到三湖法庭工作时,整个法庭算上庭长在内只有3个人,他年纪最轻,又当后勤又当法官,白天跟着出去送达、办案,晚上回来整理卷宗材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尽管条件艰苦,但别人看到他时总是笑眯眯的。他处事稳重,加之勤奋好学,渐渐成为法庭审判骨干。由于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生活有很深的了解,邵世荣在工作中非常注意方式方法,任何枯燥深奥的法律条文到了他的口中,都变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很快就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不管他到哪里,总有人喊他“小邵法官”。时光一晃而过,“小邵”变成了“老邵”。2007年,院党组考虑到他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靠药物维持,想把他调回机关民二庭任庭长,这样工作轻松一点,被他拒绝。他说:“我就想踏踏实实办好案子,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如果组织上需要我回机关工作,我无条件服从。庭长还是让能力强的同志去担任吧。”就这样,邵世荣离开已经工作了23年的三湖人民法庭,成为民事审判第二庭一名审判员。
由于我院一线审判力量不足,民事审判庭案件多、人手少,每年受理的民事案件约占全院受案总数的58%,而审判员却只有5人,工作压力相当巨大。作为民二庭唯一一名正科级审判员,邵世荣从不摆老资格,淡薄名利、乐于奉献、勇挑重担,在单位内部是出了名的“劳模”,一些处理起来棘手的案件他从不推卸,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其年均结案数全院第一,同事有困难他热心帮助,却从不因个人问题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因为工作原因,他长期和妻子两地分居,无暇照顾老人、孩子,和家人聚少离多。2006年儿子考取大学,临去报道时儿子提出希望爸爸能陪他一起去,当时邵世荣正在审理一起交通肇事索赔的案子,原告躺在医院里等着赔偿款,他为了不耽误工作,狠下心让儿子只身背着行囊出发,美其名曰“锻炼锻炼”。每次提到家人,邵世荣的脸上总是会露出一丝愧疚,但他从不后悔,在他眼里,家事再大也是小事,百姓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在民事审判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践行着一个法律人、一位法官的职业理想和使命。
情系百姓 用耐心和细心诠释司法为民
在每起民事纠纷案件的背后,总是关系到当事人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无不与当事人的利益戚戚相关,有的事关个人、家庭乃至一个企业的生存,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新的矛盾产生,甚至促成纠纷升级升格,由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在邵世荣的办公桌上长期压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民事无小事,小事也不能小视”,这是他自己的工作感悟。老邵常说:“老百姓进法院都是为了寻求帮助,如果对簿公堂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那我就愧对于头顶的国徽和手中的法槌了。所以,我要通过我的努力,让前来打官司的人相信,法院是最讲理、最公正的地方。”
还记得前年,夏天格外的炎热,火辣辣的太阳却没有阻挡李某来法院讨说法的脚步。她的老公张某因为违规私自连接村里的电线,为自家承包的鱼塘增氧时,不幸发生了意外,张某触电身亡。孤儿寡母的李某一怒之下将电力公司告上了法庭,认为电力公司与其老公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法院不给个合理的说法,她就陈尸政府。电力公司则认为,张某私自偷电本身就存在过错,自己没去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吃上了官司,更是欲哭无泪,有理难辨。
面对特殊的案情,邵世荣并没有就案办案、一判了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畏酷暑,不辞辛劳,先后十余次往返于原、被告之间,一方面看望和安慰李某,并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予她适当的帮助。另一方面,耐心细致的做被告的思想工作,通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宣之以法的辩法析理、旁征博引,逐渐获得被告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认同。通过与当事人的交心通气,当再次组织双方调解时,没有了当初的剑拔弩张与势不两立。最后,双方被邵世荣的这份真情所打动,达成了12万元的赔偿协议。按理说,案子办到这个程度就已经可以结案了,可在邵世荣看来还没完,因为李某的孩子还很小,自其丈夫去世后,家里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邵世荣总是期盼自己处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圆满解决。后来,他和李某所在的村委会取得联系,帮其办理了低保手续,缓解其经济困境。李某事后专门找到邵世荣为当初自己过激的言论道歉,她说,家庭突遭变故,自己本来以为没有活路了。是法官的公正与大义让她重拾了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今后自己一定要加倍珍惜,好好过日子,把女儿抚养成人。三年来,邵世荣处理各类侵权纠纷、邻里矛盾、人身伤害赔偿案件327起,他把每一起案件都作为与老百姓连心的纽带,解民忧的桥梁,为当事人送去温暖与关爱。正是因为他用心血化解矛盾、用真情浇铸和谐,使得横眉冷眼的当事人之间多了一份包容与理解,少了一份怒火与戾气。
倾情调解 用智慧与真诚书写和谐篇章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是民事审判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方针。在民事审判中,家庭纠纷是调解工作的一个难点,处理好了,亲情间的鸿沟就会被抹平;处理不当,矛盾就会越积越深,甚至还会酿成不堪设想的家庭悲剧。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要审好民事案件,让当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是件容易的事。调解家庭纠纷,必须要以百倍的耐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为了达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皆大欢喜的效果,邵世荣始终把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放在心头,坚持为民排忧,让民满意。他气质温和,讲起道理来娓娓动人,话里话外透着亲切,说起法律来条理清晰,柔里带刚。而他对当事人表现出来的耐心和尊重,更缩短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
2012年4月,邵世荣承办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当事人周某勇和周某军既是邻居又是亲兄弟,由于历史原因,双方在宅基地的使用范围上存在争议。纠纷虽然在当地村委的多次调解下得到了解决,但多年来双方的敌对心理并未消除。此前,两家曾因各种矛盾纠纷打了两次官司,相互之间积怨已深,关系较为恶劣。2012年3月,双方因道路使用问题发生了口角后,两妯娌恶语相向,最后矛盾升级,演变成拳脚相加,两兄弟也扭打在一起。撕打中,被告周某勇致原告周某军轻伤及其妻轻微伤,并造成原告方各项经济损失近1万元。2012年4月,原告周某军对被告周某勇等二人提起了民事诉讼。被告在递交答辩状时,情绪激昂,并一再扬言:赔钱分文不给,开庭之日也就是双方再次会战之时。
面对气红了眼的当事人,邵世荣没有机械的“坐堂办案”,多次实地走访,收集了解原被告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及双方当事人的家庭实际情况。他认为只有调解才能使当事人从多年的思想压力及不良的心态中走出来,先后三次对该案进行了开庭审理,着重从疏导当事人的思想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最终使双方当事人认识到由于各方均抱着不服气、不忍让、针锋相对的心态来对待已经存在多年的矛盾,从而导致悲剧的不断重演,双方的生产生活和家庭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原告方对诉讼请求作出了较大的让步,两被告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被告方积极筹措资金六千元并当庭履行了赔偿义务,双方握手言和。事后,两兄弟无不感慨的说,“多亏了邵法官的劝解疏导,才让我们这对结怨多年的兄弟,也让我们两个家庭重新言归于好啊!”2011年至今,经邵世荣审结的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的有350余件,占全部案件数的55%。他始终坚持用真心去化解,用真情去感化,穷尽调解艺术,多少濒临破碎的家庭得到挽救,重现往日的欢声笑语。
廉洁自律 用坚韧与执着永葆党员本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在近30年的法官生涯中,无论岗位怎样变换,不论职务怎样升迁,邵世荣同志始终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私情所惑。凡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在他心中,只有法律的公正。他常对身边的年轻同志说:“在老百姓的眼中,法官就是法律的代表,任何一丝的折扣,都会毁损法律的权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邵世荣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勉励自己,影响他人,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到吃请不到,送礼不要,说情辞掉。
今年年初,邵世荣法官在办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被告谭某找到他的一位远方表舅,在亲戚的带领下提着礼品登门拜访。当他们说明来意,要求网开一面给予特殊“关照”,却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送走客人后,邵世荣才发现沙发的角落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一张银行卡和写着密码的便条。邵世荣二话不说,毫不犹豫的赶下楼,硬是将信封退了回去,谭某见他态度那么坚决,只好怏怏作罢。几年来,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邵世荣用自己娴熟的职业技巧、独特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演绎着“当代包公”精彩纷呈的绚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