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而在基层法院工作了十四个年头的我,也有我自己的思考,学法律是为什么?当法官是做什么?做法官是为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各个时期也都有各个时期不同的理解。
在反复观看《鼓楼那些事》中“背包法官”赵晓海的故事后,“入社区千万家、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里面说的虽是基层法庭的“鸡毛蒜皮”,但更说的是身边群众的“人生大事”,说的是基层法院干警的一生心之所系、行之所至、情之所归。这也对我当初的选择给了一个更加确信的答案:法律也许是没有温度的条条框框,但是法官通过司法实践将法律的刚性和人性的柔性相融合,诠释一槌千钧,法在民心。
▲熊姣参与普法活动
▲某案件当事人送来锦旗
裁判文书是法律对个案处理的具体呈现,是体现司法权威的重要载体。裁判文书的理论性、专业性、说理性更是法官调判案件的智慧体现。一份功底深厚,说理充分明确的裁判文书,不仅能定分止争,更能引领社会价值风向。
▲熊姣撰写的论文获省法官协会、省女法官协会表彰
想要办好案件,
就要把当事人的事当自己的事
“背包法官”背的是责任,背的是对法律的信仰,背的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盼。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误的判决,会毁掉成千上万公正判决对提升司法公信的贡献。“如我在诉,如我在执”才能更好的换位思考,在每一个案件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熊姣走访辖区企业
人民法院、人民法官,都是人民在前,要深刻理解法院、法官的人民属性。我不仅是一名普通法官,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多走到群众中间,多听听当事人的意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司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真心换真心,学习赵晓海法官司法为民的精神,不断提高司法服务水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丈量法律的温度,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主办:江陵县人民法院
版权所有: © 江陵县人民法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政地址:江陵县郝穴镇荆江路(北)62号 邮编:434101 鄂ICP备12010191号-1
江陵县法院微信公众号